乐球网

杨旭:日本足球6-14岁基础打得很好,中国青训把刻苦丢了

发布时间:2025.07.26

7月26日,围观体坛发布了对前国脚、青训从业者杨旭的采访内容。

关于做青训

6岁开始踢球,35岁选择退役,我的人生记忆,几乎都与足球紧密相连。如今,我虽已告别绿茵场,但并未远离足球,只是换了一种身份和方式,继续着我的足球生涯。

为什么学日本

在深入对比了欧洲青训和日本青训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后,我深切感受到,日本的内容和方法,更加贴合亚洲球员的特点。我亲眼见证了日本青训的扎实与系统,他们的孩子在6到14岁这个年龄段,基础打得极为牢固。只有基础扎实,长大后前往欧洲深造,才能拥有更高的上限。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去欧洲而去欧洲,而是要先打好基础。

想要学习什么,首先要清楚自己缺少什么。从我个人观察来看,日本足球是真正下功夫去研究亚洲与欧洲足球文化的差异、人种差异的,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。

日本之所以能够逐渐赶超欧洲的一般水平,是因为他们不仅仅看谁强,德国强就学德国,巴西强就学巴西,西班牙强就学西班牙……日本是看别人的优缺点在哪里,哪些适合自己学习,并且深入研究具体方法。

比如说,日本在训练控带技术时,拉球、踩球和向后的带球训练非常多,甚至会精细到哪个动作用第几个脚趾优先触球。基本技术方面,他们事无巨细,很多东西都进行了细分。而且他们不断研究欧美的新变化,然后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训练内容中,及时做出改变。

再比如,在U9年龄段练习带球时,日本教练会强调如何合理地带球、更有目标地带球。他们的理念是,如果仅仅以带球为目的去练习,那就是失误。带球最终一定是以传球或射门为目的,那才是有效带球。

自己的青训

在我上海的俱乐部里,有不少日本孩子一起训练,他们就像是小助教一样。孩子的成长,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的模仿和环境的影响。日本孩子在训练中专注度高,效率高,强度也大,这会带动中国孩子养成好习惯。

 这在中国青训里往往被忽视。教练在上面讲,孩子在下面聊,家长在场边讲,一会儿这个孩子鞋带开了,一会儿那个孩子摔疼了,要么就是对裁判有意见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连续保持专注和兴奋的习惯,球队中有日本孩子一起训练,是很好的示范,胜过教练说十句。

对比差距

我们青训行业的从业者,都应该与时俱进,不断地学习、总结和反思。不能仅仅依靠球员时期的足球认知,不能仅仅去看视频或看比赛,更需要真正扎根于别人的基层训练。每次从日本回来,我都会给俱乐部带来新的训练内容。我见过几个日本J联赛梯队和优秀社会俱乐部的课程体系大纲,他们的精益求精让我深受震撼。

现在我们的青训总强调所谓的科学训练,却把刻苦精神给丢了。中国孩子下雨下雪不能练,天气热也不能练,非常娇气,家长对孩子的事无巨细,也让孩子失去了自主能力。

就看到日本足球一周三练,但在不训练的日子里,他们会报课外班自主加练。而人家的训练和比赛强度非常大,我家老二有一次参加比赛,从早上踢到下午,比赛后教练还要求加练折返跑冲刺,跑了35分钟,我家老二是哭着跑完的,日本小朋友却一点事没有,他们都习惯这个强度了。

青少年的待遇

带青少年的待遇,肯定没有带职业队高。职业队最差的一个月工资,也比带青训一年还多。

带青少年,还比带职业队更费脑子。带职业队,你只需要抓现成、去组合就行;而带青少年,你要育人、培育球队,这是个慢活儿。而且青训和职业队是两个体系,用职业化的东西去教小孩,小孩根本不理解,你就得想办法沉下心去深入浅出地教。

日本很多退下来的职业球员,愿意长时间带青少年,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热爱。因为他们热爱足球,喜欢把东西教给新的小孩,为此愿意放弃很多东西。

我举个例子,我孩子在日本的球队训练,11个教练里面,有6个是不拿报酬的义工,他们白天各有各的工作,晚上却带着小朋友训练比赛,这样做就是因为喜欢足球。

相关资讯

热点资讯

热门比赛

今日共32场

比赛回放

热门标签